查看原文
其他

【MOOC透视】教育OMO vs 室联网

王涛 室联网 MOOC 2022-08-02

【总第218期】


教育OMO vs 室联网






MOOC透视

最近,有关注我们室联网发展的朋友,向我提及了一个据说是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的词儿:OMO。讲真我在此之前确实从未听说过它,否则不可能在这里发的所有文章中从未提及。所以我赶紧补课去看了一些资料,原来它是online-merge-offline的缩写,意思是“线上线下融合”。

 

这让我发出会心一笑,不由想到了科学史上那个有名的传说。

 

1925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研究原子核外双电子的问题中遇到了难题,最后,他硬是靠苦思猛想,发明了一个自己所谓的“能量表格”予以解决:



当他很得意地拿去给他的导师波恩看时,波恩笑说:“这个‘能量表格’就是矩阵(Matrix,由19世纪英国数学家凯利首先提出),你大概是没学过吧?”


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波恩马上请他的另一学生Jordon给海森堡讲矩阵,于是,海森堡、波恩和Jordan最终创立了量子矩阵力学,漂亮地采用矩阵给出了双电子的表示。

 

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段科学掌故呢?因为我觉得,最近很火的这个OMO与我们的室联网,很像海森堡的“能量表格”与矩阵的关系。何以见得呢?

 

关注本公号的人可能知道,首个室联网空间站——最初是叫新维空间站——于2016年5月28日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启用。在当时的宣传片里,我们这样阐述对未来教育的认知和空间站的建设目标:

 

“未来的教育决不不仅仅是教室的数字化、书本的数字化。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深入,传统学习的物质环境,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均将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将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却再次以模拟的连续世界面貌出现――数字化地存在,模拟化地呈现,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有机融合,崭新的教育形态才会形成!



新维学习空间站将在混沌中发现有序,从边缘开始颠覆式创新,探索建立未来教育操作系统的底层密码,努力实现学习的移动、随时发生、异地交互、自适应、个性化,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实时评估。让技术消隐,让学习回归本体。”

 

严格说来,“数字化地存在,模拟化地呈现,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有机融合”这句话,首次提出也并非是在这个宣传片中,而是在我2015年5月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从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看网络学习平台的进化》一文中。基于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十余年的深耕,我早在那时就意识到了未来教育对线上线下无缝融合的需求,所以,“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就成为我们介绍从第一间新维学习空间站到后来的室联网理念及其技术体系的标志性用语。我们专注打造面向未来的高度集成的智慧教育新生态,通过在海板、中慧板、小屏板这“三板斧”,让每一间教室联&动起来,让每一个屏幕联&动起来,让每一个人联&动起来,从而打破“鸽子笼”式的传统教室模式,使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有机融合,让人类的潜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将得到全方位的激发和释放……

 

今天,“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已不仅是室联网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更是广泛服务于各种教学场景的现实产品的典型特征!



特别是今年疫情之后,我们推出的室联网Class+,通过将教室中关键设施的数字化,从支持全屏书写的交互式触控投影屏幕,到使用普通的纸、笔以自然方式进行数字化书写和交互,打通了教学流程中各环节之间数字与模拟的阻隔,从而实现了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横向、纵向各层次、各要素的联通:一间教室之内,实现人人互联、设备互联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联通;异地多间(经由设备连通可以扩展至无限间)教室互联,可以大屏幕互动为支撑实现跨区域大课堂场景化;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教室互联,可由教室向外拓展,有效融合穿透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培训、社区学习等多教育场景。

 

那么,再回头看教育OMO的情况。据几篇比较系统的介绍文章和分析报告,我获知如下信息:

 

关于OMO的由来。2017年9月,李开复先生在“寻找中国创客”的创投活动上最早提出了OMO的概念。彼时,移动互联网增长出现拐点,红利逐渐消失,而逐渐成熟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应用于线下传统业务的改造升级,使得线上和线下产品服务场景开始打通。

 

关于教育OMO的发展。2018年,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公司的迅速崛起从某种意义上点燃了大家对于OMO的兴趣和信念,OMO也开始在教育培训行业里萌芽。线下教培整治与在线业务的火热,使教育OMO加速。今年疫情的突然爆发,让线下赛道按下了长久的暂停键,线上教学成为应急替代方案,教育OMO概念也再次跟着大热起来。一些公司的OMO战略已经开始落地。但教育OMO的Merge应该是一种高质量的融合,所以当前很多把线下做培训、然后把录制的讲课视频放在网上供缺席学生补课等做法,只能算是教育OMO的非常早期阶段。



这么对比,并非要争谁先提出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而是想说:我们因为过于专注解决面向未来教育的线下线上融合问题,未曾注意到期间另外有人提出了OMO,但却已经实际打造出可完美解决当下OMO问题的室联网技术体系和系列产品。

 

事实上,室联网技术体系能做的,远远超过当前火热的OMO概念所期待的,OMO的需求可以说仅是其功能的一个子集而已。因为室联网的理念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面向解决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而是为了破解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在线教育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对教育带来变革,传统教室中的教育面临着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尴尬。

 

它通过两个方面的突破来寻求解决之道:一是“全联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实体教室中关键设施的数字化,打通教学流程中各环节、各素要之间数字与模拟的阻隔,从而整个教学体系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真正联通,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一间教室之内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二是“大视阵”,适应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全景和大视野中获得总体认知的本能和被各类大片和3D、4D场景改变了音/视觉审美的当代学习者特点,为课堂和教室创建具有大场景感、沉浸感和未来技术感的院线级视听效果。



室联网体系架构也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应用而专门设计的,它在解决了一系列底层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可以大规模部署,并根据不同需求自由搭建最适合的应用场景。

 

之所以说室联网体系可以完美解决当下教育OMO的问题,是因为室联网体系支撑下的教学,不仅实现了互联网级的OMO,更进一步融合了物联网的力量,可以实现整个教育体系全环节、各要素基于数字化的全联通,为高质量的“M”(Merge)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基于最小粒度的丰富管理工具。此外,室联网体系还有独创的“大视阵”,可为教育OMO的课堂和教室创建具有大场景感、沉浸感和未来技术感的院线级视听效果。

 

一句话,我们愿为当前制定了自己OMO发展规划、尚未找到合适实施方案的各类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有诚意,有实力!

王涛(微信号:ioxroom)


【室联网】理论的提出、体系构建和实践者;室联网学习空间站、室联网教师发展空间站、室联网大健康空间站、室联网国学空间站、室联网孤独症资源空间站、室联网社区家育空间站、智慧党员活动室等【室联网】空间站的原创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者;“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中国绿发会丝路研究院室联网中心主任;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更多资讯

《在线学习》杂志:教育信息化应走产业互联网之路

王涛《现代教育报》打造未来教育教学的“蝶变场”

【MOOC透视】新一轮“客厅革命”正提前到来——室联网家庭“教室”正在发生...

【MOOC】“大写”的黑板

【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上篇)

【MOOC透视】室联网体系如何推动教育领域完成数字化转型?

【MOOC透视】新教育基础设施支撑下未来教育的根本特征

【MOOC透视】疫情催生的教育“新常态”与人类生存的“新常态”

【MOOC透视】在这一波次的世界教育变革中,中国会成为那个领跑者吗?

【MOOC透视】室联网:未来教育的新基础设施

【学习强国】室联网“智慧教室”:打造全新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报:“室联网”教育新概念融入智能教室

王涛:“室联网”是未来教育与教育数字转型的蝶变场

王涛:从黑板时代到超级屏时代的教育推手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中的“伪需求”辨析系列文章汇编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学习环境设计与室联网的崛起

【慕客茶会】基于“室联网”的新维空间站助力教育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MOOC透视】基于室联网场景回归的混合教学模式走在国际前列了……

【MOOC透视】“室联网”已不再是个单纯的理论概念

【MOOC透视】室联网,也许是你与教育的新联接方式

【MOOC透视】首次亮相:今年,这个词儿可能会叫响……

【每日半刻™】隆重上线:古朴又全新的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模式,【每日半刻™】在线写心!

【每日半刻™】之党建篇:传统又创新的党员学习模式,【每日半刻™】邀您在线写心,一起守住初心!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包含本条和下条授权的完整模板信息,并链接本文地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按住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